当前位置: 首页>热案
富民惠民,让幸福感留驻千家万户
来源: 苏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18-01-12 01:25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原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着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

“幸福感”是民生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幸福感的内涵与外延一直在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期盼有更稳定的收入,更满意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便利的养老条件……顺应民生需求新变化,让幸福感留驻千家万户,这也成为苏州富民惠民的不懈追求。

直面突出问题

聚焦群众急事、难事、身边事

民生无小事,民生连着民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在基层工作11年,来自姑苏区潼泾一社区的罗瑾华代表说,近年来,随着富民惠民力度不断加大,我市通过举办招聘会、就业帮扶、创业扶持、创就业培训等有效措施,社区居民就业率不断攀升。但同时,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在社区,相较于大学生,由于缺少一技之长,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相对困难。尽管每年相关的培训不少,但部分培训专业实用性、实效性不强,直接影响着就业困难人群的再就业。

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创业一人,带动一片。创业10余年,郑炜委员说,目前苏州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氛围,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双创”专业人才引进成本相对过高;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够,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结合度有待提高;苏州企业家二次创业氛围不浓;缺少低成本的创业集聚区;创业平台建设同质化严重,缺少专业的众创孵化器等问题。

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已是社会普遍共识。施丹委员在“阳光扶贫”走访中发现,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占有很高的比例。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等激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衔接度不足、或衡量绩效的标准过于笼统,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的积极性。

补短板强弱项

精准发力频出“金点子”

富民惠民是一项系统工程,认真履职、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们围绕着富民惠民,提出的“金点子”一个接一个。

让想创业者能创业、会创业者创成业、善创业者创大业。郑炜委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建设政策链,打造创新创业独特的“苏州政策”,加大激励体制,形成大众创业的“苏州待遇”。这其中,建议对本科生在我市实现首次创业并正常经营纳税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成功奖励,吸引“985”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来苏州创业。鼓励港澳台学生、“海归”在苏州创业,并给予奖励;建议对本市户籍经创业培训结业并自办实体人员,可按相应政策标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继续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营造宽松便捷营商环境。

继续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和材料,方便企业注册登记,宽进严管,推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建议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同时,鼓励“二次创业”,对创业失败的“二次创业”者,全社会要容忍失败、包容挫折,激发创业者投身二次创业。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目前,苏州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等模式。何丽丹代表建议,民政部门应主导整体规划全市社区养老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社区老人信息中心,对辖区内的老人根据身体状况、根据居家还是在日间服务中心等情况分别建档,针对不同情况分类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老人出现的各种状况。

沉下心抓落实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归根到底就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作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鼓励创业,加大对各类群体的创业扶持力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国明介绍,去年12月,我市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举措扎实,亮点清晰。一是“补”,对于各类相关人群,分别给予创业补贴、开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租金补贴、运营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二是“奖”,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发展前景好的成长性企业,对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专门奖励资助。三是“扶”,对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起3年内的创业者,企业注销后登记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以上的,可给予一次性补贴,用于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

如何将苏州的养老服务工作做得更为扎实有效?市民政局副局长郑利江表示,今年,市民政部门将推出苏州市乡镇敬老院改造的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将34家不满150张床位的乡镇敬老院改造成150张床位以上的、区域性的、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中心,以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同时,还将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和举措,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社会化力量到苏州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让苏州的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此外,“苏州还将通过信息化应用,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郑利江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