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长江”牵手“乌江”共奔小康

时间: 2020-08-04 09:09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7月31日9时,第九届苏州创博会开幕。

贵州省铜仁市展馆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展位上,茶香四溢。这些茶叶来自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品牌叫“洲州茶”——“洲”和“州”,分别取自张家港市的前身沙洲县和沿河县的古称思州——这是张沿两地携手脱贫攻坚的硕果之一。

15个小时后,2020年8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1500公里之外,沿河县政府广场的倒计时电子大屏上,显示决胜脱贫奔小康还有“152天24小时00分00秒”。

倒计时的每一次刷新都仿佛一记战鼓,激励着苏州驻黔帮扶工作者和铜仁市广大干部群众向胜利的终点奋力冲刺。

目光聚焦沿河,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见证了乌江黔山之间的一幕幕巨变及其背后的磅礴力量。

一片“叶子”的故事

注入“造血干细胞”,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7000多亩茶园之间,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茶厂。眼下,工人们正在赶制夏茶。

在苏州创博会上展销的“洲州茶”,就产自这座茶厂。

沿河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经》中记载:“茶出黔中,生思州、播州……”目前,全县共有21万亩茶园,其中14万亩已经投产。

多年来,受交通、资金、工艺等因素制约,沿河茶在贵州省外默默无闻。贵州沿河洲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席芬芳说,沿河茶要想走出大山,必须打造类似“洞庭碧螺春”“安吉白茶”的地域公共品牌。

2017年10月,由张家港市承担组建的江苏省对口帮扶贵州省铜仁市工作队沿河县工作组(简称沿河县工作组)入黔开展工作。

沿河茶的命运就此迎来转机。2018年8月,在沿河县工作组和张家港市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沿河洲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沿河首批茶叶地域公共品牌“洲州茶”“洲州红”“洲州绿”注册成功,同时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新建一座茶厂。

在“洲州茶”的引领下,沿河各茶叶合作社、茶企统一旗号、统一标准,抱团出山,当年9月21日,“洲州茶”在张家港首发,此后陆续进军苏州、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济南、武汉、重庆……

如今,“洲州茶”系列产品已覆盖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额突破千万,带动沿河全县183个村4.5万人致富增收。

“洲州茶”的故事,只是张家港帮助沿河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2017年至2019年,共安排对口帮扶财政资金5774万元,实施了71个产业项目,覆盖沿河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业、生态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今年更是加大力度,投入1.5亿元发展食用菌、辣椒、生态鸡、生态猪等26个产业项目。

“发展产业项目是帮扶工作的关键,这些项目,将成为推动沿河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干细胞’。”沿河县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世海说。

一把“手术刀”的故事

扶贫先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7月31日下午,沿河县人民医院实施了一台胸外科微创手术。

患者是一名17岁男孩,因肺部破裂导致“自发性气胸”。主刀医生王君来自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他在患者胸部开了个2厘米的口子,放进胸腔镜,然后用专用器械修补了肺部的破损。整个手术用时20分钟,干脆利落。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手术,但以前沿河医生没人敢拿起手术刀。”王君说。

在医疗界,胸外科号称“凶险的外科”。直到今年7月王君前来挂职,沿河县人民医院才开设了胸外科。

2017年以来,张家港市11家医疗卫生单位结对帮扶沿河24家医疗卫生单位,在全国县域卫健系统率先实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单位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在王君之前,已经有40多名张家港医生走进沿河,带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剥除、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全髋关节置换术、胃大部分切除、无痛肠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技术,填补了当地多项空白。他们不仅直接帮沿河人民解除病痛,也在当地培育了一批各医疗专科的“种子”。

张家港持续推动支农、支医、支教等专技人才交流,帮助提升沿河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17年以来,张家港累计向沿河选派“三支”人才118人次,举办专技人才培训班28期培训250人次,为沿河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356人次,向沿河输出医疗、农业等先进技术35项。

一条“生产线”的故事

打造“产业军校”,为沿河的明天储能

学校放暑假了,学生都离校了,张家港支教老师们也回去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何高却更忙了。

这几天,何高张罗着把实训中心新添的教学设备都安装和调试完毕。这些设备能完成电气技术基础平台课程实训及设备电气综合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以及PLC程序分析、设计的能力。

教室里,一台台新设备整齐有序,就像企业的生产线。“开学后,机电专业的师生们将告别‘纸上谈兵’。”何高说。

张沿两地协作所带来的变化让何高感觉“恍然如梦”。2017年以来,张家港各职业学校组团入黔,用真心真意和真金白银帮助沿河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实现“职教一人脱贫一家”。

工业电气实训教室边上,是服装生产实训教室,设计、裁剪、缝纫、整烫,也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该教室由张家港东渡集团投资建设,沿河职校为该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去东渡集团就业。

张沿两地还依托沙洲职业工学院,打造“1+1+1”就学就业脱贫项目(招收1名贫困学生到沙工就读、推荐1名家长在张家港就业、带动1户家庭脱贫),累计招录沿河学子511人(其中贫困生257人),学生毕业后张家港企业优先录用。今年继续招生400名,安排对口帮扶资金550万元资助在读沿河籍学生。

陈世海说:“我们着眼长远全力打造‘产业军校’,为沿河未来的发展储能。”

一间“玻璃屋”的故事

“两个文明扶贫协作”一起抓,助力贫困歼灭战

8月1日20时,乌江畔的沿河县政府广场上,霓虹闪烁,音乐飞扬,舞姿翩跹。

广场上有一座明亮的玻璃小屋,隔音玻璃幕墙将这个小小的空间与外面的喧闹隔开,屋内图书满架,十多个中小学生围坐在书桌旁,有的在做暑假作业,有的在看课外书。

这座玻璃小屋,是当地的一道特别风景——兼具自助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站等功能的智能化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

管理员李蓉介绍,每天至少有一百多个孩子来这里读书,节假日时有两三百个,寒暑假则基本天天客满。

沿河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源自张家港的“图书馆驿站—志愿者驿站”。项目负责人、张家港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缪建新说,张家港坚持物质文明扶贫协作和精神文明扶贫协作“两手抓、两手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扶贫协作助力沿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18年,张家港向沿河捐建了首座“24小时土家书房”;2019年,又捐建了两座“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今年5月21日,沿河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和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启用,“志愿沿河”网站和微信小程序上线。

沿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杨佳桔说,沿河在公共阅读服务和“互联网+”志愿者工作方面,已经实现与东部沿海地区齐头并进。

大江奔流,激昂澎湃。

从长江之尾到乌江之畔,在张沿两地共同努力下,至去年底,沿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818户60248人,出列贫困村20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0个),贫困发生率从对口帮扶前的13.13%下降到3.3%。到今年6月底,沿河整县和未出列贫困村均达到摘帽退出条件,未脱贫人口已达到脱贫标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