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央媒聚焦蒋巷小康发展路

时间: 2020-09-24 01:56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昨天(9月23日),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同时登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全国目光再次聚焦这座不平凡的乡村。央媒为何同时关注这座村庄?从《人民日报》的报道标题《蒋巷村的变迁》可以窥见,央媒在蒋巷村看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国富民的生动实践。

初秋的蒋巷村,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千亩良田一派丰收景象。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曾是“十年九涝一旱荒”,村民吃饭都成问题的贫困村。

时间倒退回50多年前,当时的蒋巷村“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全村186户人家,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棚,吃饭都成问题。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村里35岁讨不上媳妇的男青年超过50%。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当上蒋巷大队大队长,誓言带全村过上好日子。在他带领下,村民拿起扁担、挑起箩筐,疏浚河道、平整土地,完成了50多万土方工程,建成良田1700多亩,硬是把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远近闻名的高产田。

50多年来,蒋巷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曾经的“野人村、光棍村、贫穷村”,变成了如今社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村民年均收入达到5.25万元的先进村、富裕村,更是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连日来,在蒋巷村的田间地头,来自央媒的记者们聆听常德盛“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脱贫致富经;实地考察村庄的产业生态和人居环境,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人民日报》在《蒋巷村的变迁》这篇报道中,记述了蒋巷人将洼地变良田,解决全村人吃饭问题;到解决温饱之后,把致富的目光投向工业,建起两条彩钢复合板生产线和常熟第一家村级工业园,实现工业发家;再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全村过上“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小康生活的故事。

蒋巷村生动演绎的“乡愁经济学”,成为新华社关注的重点——富起来的蒋巷不改农村本色,在全面小康道路上努力求索“绿色致富经”。

1200亩水稻田全部实现有机种植,虽然亩产少了300斤,但“小时候的味道”得到市场认可,“蒋巷大米”的价格从原来的每斤3元涨到每斤10元;围绕“农”字挖掘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一个集休闲、观光、研学等于一体的乡愁主题乐园正在加紧打造。弥足珍贵的“乡愁”味吸引来四面八方的城里人,2019年,蒋巷村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