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 > 统计数据 > 重要统计数据发布与解读

2020年苏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时间: 2021-02-03 11:05 来源: 苏州市统计局 访问量:

2020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和突发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显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发展活力。经济总量跃升新台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4亿元,比上年下降2.0%;第二产业增加值938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105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

一、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优质供给不断加强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5.56亿元,比上年下降2.3%。全市粮食总产量88.81万吨,比上年增长1.9%,平均亩产495.14公斤,比上年增长1.3%。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平均亩产实现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三增”。新扩建14家现代化万头规模猪场。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2个。年末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和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8.0%和95.8%,农业现代化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二、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

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24亿元,比上年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35个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65.7%。主导行业支撑有力,前六大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合计产值2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外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51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达10205亿元,成为“十三五”期间自电子信息产业后,我市规上工业第二个产值突破万亿大关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我市全力打造的“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17.9%。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9400亿元、17735.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9%、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5.7%和50.9%,比上年分别提高2.1和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26.8%、21.9%、11.4%。

三、服务行业稳步复苏,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

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拉动有力,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3.8%,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5.5%、14.9%,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9.7、9.1个百分点。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70.4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3%。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7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邮政业务收入26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快递业务量21.02亿件,比上年增长21.4%,快递业务收入2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四、市场消费持续回暖,新模式成发展亮点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收窄7.8个、3.0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093.3亿元,比上年下降0.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08.7亿元,比上年下降8.2%。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157.7亿元,比上年下降1.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4.3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升级类商品消费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化妆品类、照相器材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6.8%、51.1%、68.3%、14.6%和105.3%。互联网零售成为消费回补强劲动力,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7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推出“双12苏州购物节”在线向全国消费者展现苏州产业实力,借力线上头部平台实现“苏州制造”卖全国卖全球。四季度全市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4%和8.3%,分别比三季度提升3.2和2.1个百分点。

五、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24.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5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2%,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完成8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工业投资比重53.7%。产业项目投资完成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2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2673.7亿元,比上年下降0.5%。

全市完成民间投资3058.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8.5%。完成国有投资140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完成外资投资7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全市新开工项目2588个,比上年增加260个。当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7.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6个百分点。“两新”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市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增速分别高达46.0%、64.7%、42.1%。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692.6亿元,增长38.8%。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6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实现增长,外资引进热度不减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22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年底实现正增长。其中,出口总额186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7%,进口总额13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82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额2218.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5%。市场多元化有效拓展,全市对东盟、韩国、日本等市场出口额分别增长8.0%、3.7%、2.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比提升至21.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撑显著,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488.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99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3.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256个,比上年增长26.4%,新增注册外资18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8%。实际使用外资5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含增资)112个,注册外资120.9亿美元,占全市引资增量的63.6%。制造业新设项目253个,新增注册外资68.9亿美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数、注册外资占比分别为73.1%、60.7%。服务业新设项目1003个,新增注册外资120.2亿美元,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数、注册外资占比分别为38.2%、40.6%。新引进和形成的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5个,累计超过330家。

七、财政金融有力支撑,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其中完成税收收入2005.1亿元,比上年增长0.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7.1%。我市总量、增量和税比稳居全省第一。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7%。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5165.7亿元,比年初增加3513.6亿元,比年初增长11.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4195.8亿元,比年初增加4079.1亿元,比年初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319.1亿元,比年初增长9.9%,中长期贷款余额23014亿元,比年初增长16.3%。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9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2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181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44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4家,累计达20家。

八、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聚智赋能成效显著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7%,财政性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才资源加快积聚,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31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达28万人和72.75万人,省“双创人才”和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人才分别达1114人和1780人。科技实力保持前列。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66.5%,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创历史新高,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85件。

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8.1%。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0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7%。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82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66元,比上年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3元,比上年增长6.9%。

物价涨幅总体平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分类别看,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4%,衣着上涨3.1%,居住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2.0%,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6%,交通和通信下降4.6%,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0.4%,医疗保健下降0.2%。

总体来看,2020年全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逐季向好,经济发展在困难挑战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全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