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试点风采
实践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特色田园样板----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综述
来源: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 2019-12-17 12:25   访问量:

乡村是人类最古老的聚落形式,也是当代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让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寻找梦中田园、留住记忆乡愁的探索实践。

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契合实际的乡村发展与复兴的新路子,使“繁华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打造乡村振兴的江苏样板。

两年的时间,我市紧紧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关要求和具体建设目标,明确方向、找准目标、集聚要素、扎实推进,建设试点从“方案”走向“实施”、从“设计”走向“实践”。

按照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部署,我市制定了《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自加压力,设定了“到2022年建成70个左右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目标,并率先建立了“县级培育、市级创建、省级争先”的三级创建模式。截至2019年11月,我市已先后开展三批共56个试点村庄建设,其中14个村庄入选省级试点,累计完成各类项目422项,完成投资11亿元。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黄墅等3个试点村通过省级验收,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树山等20个试点村庄通过市级验收,其中昆山市周庄镇祁浜村三株浜等6个村庄成效显著,被命名为“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村”。昆山市、张家港市、吴江区、相城区等市、区先后开展了县级试点村创建工作,吴中区遴选制定了储备村庄名录库,这些县级培育村庄既为申报省、市级试点做好分级储备,更有力推动全市面上形成创建示范、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

两年的实践,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建立了一套建设模式和推进机制,锻炼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工作队伍,形成了一些建设理念、思路。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推进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市级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的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设立日常管理协调部门,负责对各市、区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提供政策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负责与省级工作部门的联系衔接。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区参照市级模式,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明确各市、区党委、政府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和规划设计方案,配套政策资金,统筹推进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作为实施主体,组织参建各方,结合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确定实施项目,并负责具体项目的推进落实。

在试点村庄培育方面,率先建立了“县级培育、市级筛选、省级争先”的三级创建模式。在推进工作机制上,形成市级督查指导、区县组织推进、镇村全面实施、村民充分参与的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全过程试点建设监督体制。

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对列入试点的村庄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上给予重点支持。其中省、市财政资金对入选省级试点的村庄分别提供每户2万元、每村不低于20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各县市每户1万元、每村不低于100万元的奖补资金;县级层面上,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吴中区等地制定了县级奖补方案。同时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增长动力机制。兴办企业,盘活村内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空闲农房,发展第三产业,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推进设计下乡,强化专业指导,加大宣传力度。

在省内率先编制地级市《设计师手册》,设立设计师名录库。创新编制《苏州市乡村建设负面清单》,详列当前乡村建设的负面现象和常见误区,设定警戒红线,警示引导,规范建设,并保留各村特色。

推进设计下乡,把设计师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二大脑。在省内率先出台《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和《关于明确我市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重点内容的通知》,将各项指导意见具体化、制度化,努力解决基层建设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庄及建筑风貌不协调等问题。通过召开规划设计工作座谈会以及经常性组织现场观摩指导,强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规划设计、建设项目以及参建各方协作的主次关系,要求镇村要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工作,高度重视和尊重驻村设计师;要求设计师耐下心沉入乡村,思考研究设计和建设本质,明确工作定位,以“定人定村、深入基层、广泛参与、长久服务”为原则,有效支持各村庄建设。

及时编制试点村庄规划汇编以及成果展示,促进成果信息交流共享,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精品示范作用,切实提升建设水平。试点村庄规划建设前,必须向村民全面宣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调查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广泛动员村民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组织热心乡村建设的团队、志愿者和公益团体等参与建设,鼓励乡贤发挥表率作用,出资出力,助推村庄发展。利用工作简报、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及时汇总推送各地重大进展,展现各试点风采和工作成绩;与苏州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合作,提供宣传线索和素材,多次对各地展开宣传报道活动。

深化建设理念,彰显地域特色。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也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土”的要“土”,“洋”的要“洋”,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村习俗,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保持乡土气息,记得住乡情乡愁,同时,又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条件,努力提供与城镇等值的基本公共服务,让乡村不但美丽,而且宜居,更能吸引人、留住人、充满活力。

做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基层党委和政府领导重视尤为重要。凡是建设效果显著的试点村庄,均是镇级领导亲身驻村、统筹协调。村支书或村长作为村级带头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地方政府、设计建设和村民三方的关键纽带,带头人有意愿、有想法,有威信,就可以充分发动村民开展建设工作,使得建设工作事半功倍。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决不能用推翻重建的方式塑造乡村,决不能因大量新建而造成“建设性破坏”。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前提下,更应做的是对村庄进行精准定位和科学修补,在补短板的同时提升村庄的品质与内涵。各项工作一定是要以村庄村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乡村的质朴性和乡土性,不能花哨,更不能喧宾夺主,用小投入、轻介入来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的村庄作品。同时,农村建设应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不应过度强调进度,不能大拆大建或追求“一蹴而就”,应注重建设与管理同步,用“绣花式”的建设方式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尤其注重环境、田园、文化和产业的联动,保护传统肌理格局,培育具有江南水乡原始风貌的特色村庄,充分各类特色彰显。不论是“山间梨花坞、陌上温泉乡”的树山,还是“古窑环甸绕、碧水映村容”的祝家甸等,都充分体现了苏州的特色山水、生态田园、诗画村庄的宜居特色生态。挖掘传承文化内涵,通过翻阅典籍、咨询专家和走访老人乡贤等方式,充分挖掘“太湖稻作”、“水乡金砖”等特色文化和“抬猛将”、“河阳山歌”等乡风民俗,既有西浜昆曲、河阳山歌、太湖原乡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有杨漕村红色文化、冯梦龙廉政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呈现“百花竞放、百村争先”的发展景象,共同延展着苏州文脉。产业方面,以东林渡、洋溢港等为代表的农耕记忆和以二亩塘、蒋巷村为典型的现代经济交相呼应,展现了各有侧重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方式,此外还有谢家路“镇村联动”等多种发展模式,共同构成了我市极具优势的产业特色。在乡村党建方面,结合“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群建设等工作,加强村级党建,并通过成立合作社、创新积分制管理等方式充分发动村民,将党建工作和村建工作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有机融合,着力实现组织振兴。

村庄蕴含了最宝贵的社会文化基因和历史传承,但单个村庄的体量微小,规划建设时对村庄各要素的空间和尺度把握非常重要,每一项建设都应作为作品来精心打造,通过设计师驻村,及时开展现场指导,推进建设科学开展,让设计师既是村庄建设的领航人,也是村庄规划实施的指导员,既是基层矛盾的协调员,也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做到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打造“一村一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努力走上一条乡村复兴之路,努力在江苏大地展现乡村复兴的蓬勃活力,让我们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