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试点风采
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纪实——设计师的驻村“日记”
来源: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 2021-07-16 16:35   访问量:

类似这样的“日记”,苏州特色田园乡村的驻村设计师们有很多。

这个被他们笑称为“类流水账的记录方式”,以编号、时间、记录和概况等四部分,扼要地记录了他们的驻村“事件”。

比如,随手翻开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仁巷试点的驻村“日记”,就记录了2018914日至2019129日,从特色田园乡村设计规划开始到项目预验收,设计师的驻村时间,去了多少趟,具体做了什么……

18的偶然:

仁巷18亭,还有庄里18

“两个村在‘18’这个数字上是人为的偶然。曾经让村民选一个十以上的数字,他们都比较喜欢‘18’,也是大众的偶然。”

——驻村设计师的驻村“日记”

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仁巷

乡村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乡村的根。在驻村设计师的工作中,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切入点,通过现场踏勘、查阅研究地方镇志等方式,分别挖掘村庄不同的特色文化内容。因为文化,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仁巷的“亭文化”、高新区浒墅关镇青灯村庄里的“桥文化”分别与“18”实现链接,并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村庄的设计与建设。可以说,文化的必然存在,让“18”的偶然性成为一种现实。

以仁巷为例。村庄规划设计之初,驻村设计师进行了现场踏勘,“在交流中发现,村干部与村民所了解的望亭文化是以‘御亭’为代表。”据了解,“御亭”是古代漕运的驿站。但是,“这些历史文化都陈列在文化博物馆里,在村里是感受不到的。”而在与游客交流中,得到的反馈是“村庄内出入口多,识别性弱,可休息区域少。”

由此,驻村设计师团队通过望亭镇志上的文化细节内容,进行研究和策划,最终选择“亭文化”作为主要要素。在规划层面上,提出“千米果蔬·百米一亭·十米一林”的总体格局;在设计层面上,构建了仁巷“十八亭”的特色布局;从而,空间上强化村庄文化引领,内容上实现从书本内容到场景展示。

同样的还有庄里。在村内现场勘察、研究墅浒关镇志时发现,村内有一座宋代古桥——众缘桥。其中,“桥身的纹样更是特别,为卷草纹,与浒墅关关席制作的蔺草有很大的相似性。”驻村设计师为这个意外的发现颇感惊喜,“文化和产业因为一个要素形成了历史上的偶然。”随着文化挖掘的不断深入,几座已毁掉但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桥浮出了视线。基于此,结合村民的意见,考虑及村内桥的使用与美观问题,团队决定以“桥文化”为线索,结合庄里丰富的水系,构建了庄里“十八桥”的特色布局,包含现有桥栏杆的特色改造、亲水走廊新建桥、田园景观桥、装置艺术桥等。

征求村民菜地改造意见

驻村设计师向村民征询菜地改造意见

IMG_20200827_134333

驻村设计师现场指导项目实施

村民的“善变”:

01的不理解,110的需求提升

“在以往驻村的村庄建设中,村民意愿的‘善变’问题具有普通性。但是,作为设计师,我非常理解其根源,可以比喻为‘01的不理解’与‘110的需求提升’两个方面。”

——驻村设计师的“台账日记”

DJI_0285

9

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华盛社区花野圩

关于村民的“善变”问题,在花野圩试点尤为突出。在驻村设计师看来,一方面,是“01的不理解”,是村民对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内容的不理解。“村民普遍以为村庄建设只是简单的整理清理,但是,对于村落界面的统一建设、前庭后院的实施、乡土材料与植物的运用、文化导向设计的内容不能正确理解。”这样导致“01”问题的出现。比如,前期村民不愿意改造,他们说,“等他施工完看效果,我们再决定到底做不做”,后期看到邻里改造的效果,也要求进行改造实施。前期愿意改造,但后期以自己房屋改善或一些历史问题的解决,作为改造的条件置换;改造完成后又有新的改造想法。

另一方面,“110的需求提升”是对建设的示范引领与全面建设的不理解。从设计师角度来说,要综合考虑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效管理等问题,重点针对主要道路、公共节点、基础设施与村入口的建设;对于支巷、村屋庭院、自留地菜园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议则是进行引导性建设实施,可持续地进行更新完善。但是,村民并不这样认为。在村民看来,建设需要全覆盖,包括范围、材料、实施边界等内容,在建设期间需得不断进行更新提升;此外,要求实现全面提升。这个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建设期内出现较多新范围的设计变更内容,村民因无法满足要求而导致工期时间延长。

驻村设计师们坦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驻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虽然表面反映的都是村民问题,但其实还是统筹机制和协调方式的问题。”由此,驻村设计师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比如驻村设计师以及村委会与村民充分沟通,明确建设内容与实施范围,定期召开动员大会,解读解说规划设计建设内容;比如带领党员与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市区优秀村庄,解说特色田园乡村的优势发展;比如“示范样板”提前实施完成,既能起到较好的宣传普及效应,也可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以应对村民的不同想法等等。

IMG_7367

驻村设计师与村民沟通建设问题

对整体思路设计诠释

驻村设计师向村民诠释建设思路

7的持续:

以服务与赋能构建新的陪伴式乡建模式

“在各村的乡村规划与实践中,尤其是高新区通安镇树

山村7年的持续性乡村规划,我们发现乡村需要陪伴,乡村

发展需要‘陪伴’。这里面有两层内涵:一是‘陪伴式’服

务,二是‘陪伴式’赋能。”

——驻村设计师的“台账日记”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树山

乡村规划最重要的是什么?

驻村设计师们的答案是:规划要引控、设计得下乡。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大背景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要多规合一进行规划引控。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注重保持乡土风貌。

尤其以通安镇树山村长达7年持续性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与运营更新为例,团队总设计师彭锐总结出了“陪伴式”的乡建模式,涵盖了规划引控与设计下乡的两部分内容。乡村规划与建设实施的主体对象是村民,在营建过程中,各种专业工作者应当是村民的协作者。乡村营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营建协作者还应当是营建主体的长期陪伴者。因此,乡村营建不应该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长期服务过程(如:有可能是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是更长),需要建立陪伴的机制,以协助规划(包括设计)落地实施,或是在完成规划之后聘请专业机构或个人作为长期的顾问,以面对新出现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问题。驻村设计师团队把这种“陪伴”分为两层内涵:一是“陪伴式”服务。在他们看来,虽然当前乡村规划编制空前繁荣,但是在乡村规划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有规划设计无指导服务”、“不按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等问题。而“陪伴式”服务,就是在乡村蝶变过程中,避免出现建设实施与规划设计脱节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二是“陪伴式”赋能。就这一点,他们认为,要跳出以“物质空间建设”为核心的乡建思路,通过规划设计师的先天优势和深度介入,陪伴乡村整合、导入、运管发展资源,规划设计师因此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乡村发展赋能。

驻村设计师定人定村陪伴式服务

驻村会议2

驻村会议

树山驻村设计师团队在“台账日记”中这样写道:

陪是从旁协助,有非主体性,乡村的主体是村民。乡村建设也必须以村民为主体,切实满足村民的各类需求、实现“村美民富”才是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而驻村设计师则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协作者与引导者。因此,在陪伴式协作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寻找乡村真正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陪是跟随一起,需贯穿全程。乡村发展包括乡村规划、村庄设计、建设落实及运营赋能等内容,因此“陪伴式”驻村需要关注这诸多方面,以保障规划的落实和乡村的振兴。在乡村规划到落地实施,再到运营发展的过程中,乡村规划设计师需要不断转换角色,其不仅是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工作者,更是实施过程的指导者、村民矛盾的协调者、产业发展的把关员,以及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伴是名词,命运共同体是目标。秉承“村民为主体、设计团队是协作者”的理念,从硬件规划到产业运营,邀请村民参与建筑、景观、道路等规划全程。同时,邀请社工介入组织、设计村庄的全过程,与村民共同完成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空间利用、农产品改良销售、乡村美学品牌孵化等项目,在全程陪伴和协作过程中,建立全方位、全行业设计下乡和村民的命运共同体。

伴是动词,共同缔造是方法。与以高姿态介入乡村规划的设计理念不同,始终坚信村庄是村民的。任何设计都必须以村民为主体,以解决村庄实际问题、满足村民真实需求、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出发点,设计时以协作者身份进入村庄,抱持低姿态、多维度、与村民共议共建共享共营的宗旨,对乡村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