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动态资讯
从对接上海到接轨上海到融入上海再到沪太同城 太仓精准定位 抢抓发展机遇
来源: 苏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20-11-24 08:43   访问量:

老浏河两岸,太仓陆渡村与嘉定陆渡村,今年的交流越发频繁。岳鹿路与城北路的贯通,让隔河相望的两村往来从“曲线绕行”变“直线速达”。

一南一北两个陆渡村,是沪太之间特殊的亲情体现。近百年前,上海通往外市的首条公路,就是从宝山到浏河的沪太路。

历经百年,千丝万缕的勾连,如今正在长三角一体化下展露新意。

就在太仓陆渡村北边不远处,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正在落地成景,一步步催化出沪太同城的融合发展,直通上海的岳鹿路横穿其间。

几公里外,新城蓝图的东北角,列车从太仓站呼啸而过,一路奔向下一站,上海。带着太仓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和十足信心,向上海重新介绍这座城市——

这里是太仓,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


“硬链接”叠加“软耦合” 加速沪太同城发展

从空中俯瞰太仓。

太仓城区沿着沪太交界线铺陈开来,从最东边嘉昆太交界处开始,一直往西。正在开发建设的娄江新城,正好补上了空白的一环,连通太仓城区和浏河镇区。

整座城市,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沿着上海的边界线建设,太仓应该是特殊的一个。也足以说明太仓在发展中与上海的紧密联系。

从最早的对接上海、到后来的接轨上海、到前几年的融入上海,再到如今的沪太同城,说法不同,核心不变:随着城市发展能级的提升,持续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而这种紧密联系,不仅仅来自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也来自自下而上的亲情纽带。

与太仓接壤的上海嘉定、宝山两区,1958年才从江苏划归上海。如今不少太仓人的亲戚,就在嘉定区和宝山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并没有阻隔两地间的亲情。

在亲情纽带下,也让沪太两地的联动,在政府层面推动建立的“硬链接”之外,增添了普通百姓往来密切的“软耦合”。

浏河镇颇具代表性。全镇60%以上的工业企业来自上海的外溢,同时,浏河的美食和田园风光,又吸引了大量上海人,贡献了该镇三产服务业中的大半。

地域相近、人文相亲,沪太两地的联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加速了向同城的质变。

随着上海九院、十院先后在太仓成立分院,虽然太仓医保卡能在上海使用,但家门口的医院就有上海医生坐诊,省去了太仓市民奔波之苦。

通过开展区环保协作,沪太两地正共同推进沿江环境治理,共建清水通道维护区及“嘉太生态区”,从污染共治、数据共测、安全共防、信息共享等多个维度,实现联防联控。

同时,太仓与嘉定、宝山三地共建互联互通信息服务平台、跨区域信用合作体系,常态化开展治安卡口共建、交界区域巡防联控等工作,不断完善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在新浏河南北,沪太两地的交界线,沿着新浏河两岸蜿蜒穿梭,最终形成了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两大枢纽构筑太仓独特“门户”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最大的发展机遇。在这场国家大戏中,众多参演的城市无一不是铆足了劲。如何出彩,就要考验“演员”的自我修养了。

对太仓来说,一个关键问题必须回答: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尤其是独特的定位?毕竟,近,已经不再是强有力的优势。

江浙两省,有6个县级市与上海相邻。而随着轨道在长三角越来越密,一批城市通过铁路连通上海,通勤时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相邻城市。甚至,还要考虑因为太近,如何避免陷入“灯下黑”的困境。

近期,中央和上海连续释放的两个消息,可以解释太仓在上海周边城市中的特殊性。

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以太仓港为主要载体的苏州(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入围,系全省唯一。

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确定明年上半年开工,北延至太仓站。与沪苏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等一起,构成“5+1”轨道交通网络,太仓成为江苏入沪的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抽丝剥茧,可以发现,这是太仓在新时期,通过主动作为,对区位优势进行重新解构和赋能,一举奠定在长三角地区的独特性。

从这两个枢纽出发,太仓将充分释放全国唯一既沿江又临沪的优势,为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提供关键养料。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集装箱干线港,太仓港主动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分工、加入循环,提升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就在近期,通过全国首创的“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洋山—太仓港通关一体化实现闭环。太仓港在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的同时,既缓解上海市域拥堵,也实现自身发展,一举多赢。

而“5+1”轨道交通网络,将推动太仓成为东西南北相互贯通的交通枢纽,作为沟通上海与长三角、苏州与苏中苏北地区的桥头堡,加速人才、科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向太仓汇聚。


对接上海两大中心建设放大协同效应

在具备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这是太仓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打卡”的目标。

同城,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意味着更多的先行先试机会,进而推动太仓取得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的发展。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城市能级、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无法在所有领域实现同城。“比如在一些产业扶持政策上,太仓就远远无法匹配上海。”太仓市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科长龚兰说。

沪太同城的正解,应该是双方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和营商环境上加速同城化连接,而在产业定位等领域,又要形成协同效应,参与分工,形成特色。

这在太仓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的发展目标中,已经明晰——重点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和临沪科创产业高地。

对于临江现代物贸基地而言,有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加持,太仓将加快推动港口“流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沿江现代物流中心。

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太仓正以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航空制造业集群为契机,培育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大产业”,加快形成五百亿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百亿级航空产业集群。

今年前三季度,太仓已引进上海项目155个,投资总额93.98亿元,新增注册资金45.77亿元,占整个内资比重18.48%,同比增长57.45%。

对沪太两地来说,航空产业将成为提升双方产业关联度的重要加速器。

以C919为新起点,上海正在构建国产大飞机产业体系。在太仓,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资源优势,太仓已下好“先手棋”,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布局航空零部件产业。

搭载航空产业,太仓的产业发展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沪太同城中,真正“跑起来、飞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