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 > 最是江南 最美窗口

在江南文化中觅一湾“源头活水”

时间: 2023-06-25 12:01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作为第五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文论江南”板块的重要项目,“音乐·城市·历史”——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学术座谈会昨天(6月24日)于苏州观园琉苏酒店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与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江南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关系。

此次活动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苏州市音乐家协会承办,包含论文征集、学术演讲、论文研讨、主题音乐会四个环节,全方位对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技法、表演理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播、美学五个相关论题展开了探讨。据悉,座谈会结束后,所有理论成果还将整理出版。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自古以来文化气息浓郁,诞生了包括江南丝竹、昆曲、苏州评弹等在内的多种音乐艺术形式,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也成为民族器乐乃至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

下午,8位专家分别围绕《源于传统,融汇创新》——谈民族器乐旋律创作技法、中国民族器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南·城市·人文——民乐创作“涵化”思维及其启示、从一部当代作品看音乐创作的独特性与表演的开放性等内容进行主旨分享。“‘音乐·城市·历史’是市音协的品牌活动,今年主要聚焦‘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进行研讨,我们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像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名家,还有近80名青年学者参加活动。”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苏州市音协主席吴磊说,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存在很多民族音乐形态,新时代该如何用现代的演绎将它们表现出来,塑造好江南文化品牌,也是音乐理论研究者们思考的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教授、著名作曲家徐孟东说:“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离不开江南文化,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比如南宋时期,杭州的勾栏瓦肆的音乐普及非常广泛;明清以来,中国著名的戏曲、曲种,还有器乐的组合都是在江南地区广泛存在着,苏州是江南文化重镇,我认为此次在苏州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也非常有意义。”

当晚,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牡丹亭音乐传奇》专场音乐会作为本次学术座谈会系列活动之一奏响,该作品是由小提琴、大提琴、竹笛、钢琴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接下来,与会专家学者分为三组进行论文宣讲与分组讨论,共同以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为切入点,探讨各门类器乐作品的历史沿革、创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