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试点风采
“北大荒”变“明星村”郭家湾奏响“文化+生态”交响曲
来源: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 2023-02-14 16:14   访问量:


好山好水好风光,水乡稻田民歌,白墙黛瓦的小楼整齐划一,屋前鲜花盛放,河堤两岸绿树成廊,新修的村间小道四通八达,造就了“不一样”的美丽郭家湾。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曾被称为周市“北大荒”。

近年来,郭家湾坚持党建引领,以美化提升为出发点,以清脏治乱为着力点,以创建品牌为落脚点,因地制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一边大力保护、开发自然生态禀赋,一边深度挖掘、活化巧用历史文化资源,引入乡村创新治理机制,“生态”赋能、“文化+”盘活“双桨并行”。郭家湾所在的行政村市北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水美村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等荣誉。

浓绘生态底色,刷新村庄颜值

从平平无奇的“北大荒”,到声名鹊起的“明星村”,郭家湾何以逆袭?近年来,郭家湾通过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打造,营造了“粉墙黛瓦,水清岸绿”的新农村。现在的郭家湾不仅有“粉墙黛瓦斜屋顶,千亩稻田白鹭飞”的田园景致,河面上生态浮床翠绿如洗,岸边花草灌木生机勃勃,举目移步皆风景,好生态就是村子迈开大步往前走的底气。

近年来,郭家湾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围绕搞好“三清”(即清洁村庄、清洁路面、清洁家园)、清除“三乱”(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涂乱画)、实施“二改”(即改厕、改水)全方位展开。围绕郭家湾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结合郭家湾实际情况,以修缮与翻建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村庄整体建设。主要开展白墙黑瓦改造、宅基地内外乱堆放清理和违建拆除、污水管网改造、“三线入地”、路面硬化、驳岸亮化美化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件久久为功的长线工作。郭家湾依托“全网融合”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网格支部书记与网格长“双剑合璧”,配齐环卫、综治、安环等网格治理队伍,规范各自然村农房翻建工作,整改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采用“现场检查、现场交办、现场指导、现场验收”的方式开展督查整改,通过小循环事件报送处置机制,形成从发现问题到整改到位的工作闭环,完成率达100%

“汗水”换“新颜”,村干部们和百姓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更宜居的人居环境,让郭家湾的面貌焕然一新。27户村民的住房经过统一翻整,粉墙黛瓦、院落齐整,在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装扮下,俨然一幢幢农民别墅。沿着村里新修的柏油马路,家家户户的小汽车可开到家门口。同时,借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水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开展外墙美化、周围绿化、道路硬化、夜间亮化、河道净化等“五化”工程,与村民共建“白墙黑瓦,清清爽爽”新农村,共享“绿树碧水、鸟语花香”新生活。

建设特色宜居乡村,“面子”要靓,“里子”更要实。下足苦功夫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市北村锚定特色康居、特色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亭、公厕、停车场、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推进停车棚改造、自然村照明设施改善、乡村小游园等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做到整治与建设同步,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村民变股民,建立三产融合的新模式

20年来,市北村围绕“一产稳村、二产兴村、三产强村”和“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富民强村”之路。2021年,市北村实现可支配收入277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89万元。

郭家湾农业基础深厚、生态本底良好,目前,实现以郭生态农业为主导,以水为脉、结合田园湖荡,发展农业体验、观光等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当前,郭家湾正以“生态+”赋能农业绿色高质量。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鼓励村民“持地入股”,整合了全村近2000亩土地。行走在市北农场中,300亩优质农田一望无际,水稻长势喜人。同时,郭家湾大力推广智慧农业,田间地头用上了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并将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推出“范潭大米”等品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富民增收。不仅如此,通过瓜果采摘、农田体验、花卉观光、“菌美食”圈等活动,为市区及周边游客提供有机蔬菜瓜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依托“互联网+”模式,将数字农业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强转变的关键一招。“丽达园艺”即是一个鲜活案例,通过开设网络企业旗舰店,铺设线上销售渠道,将基地鲜花销往全国各地,有效延伸产业链,并在销售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地对鲜花品质进行提升,而用户的动态反馈,也会反哺农业生产、培育等环节。另外,市北农场结合现有条件,改造为集农业经营体验、休闲活动、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基地,再通过互联网对外出租,形成“共享农庄”的新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校、中小学校合作,建设“大数据+”产学融合基地。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认领”运销模式,让消费者通过线上、线下参与果树、蔬菜生产管理,进一步拓展农文旅的多功能性,推动乡村生态游与农家乐、农业科普、农业教育、生产体验等要素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大力支持新形态休闲农业发展。

“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实现文化振兴。2010年,昆北民歌被列入昆山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昆北民歌简朴通俗且活泼、风趣,充满江南韵味,成为郭家湾的文化名片。未来,郭家湾将以民歌结合民宿休闲度假,不断探寻文创社交的精神新领地,做好产业链条的延伸。

一个务实的课题:“草帽间”的初心表达

在郭家湾,一座“连心桥”横跨小河,这是市北村农村环境整治的见证。而给桥取名“连心”,寓意着只有党群心连心,干群心连心,环境整治才能取得实效。整治行动涉及群众、企业利益多,一拆一建,面广量大。整治过程中,市北村书记吴根平白天做创建工作,晚上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25年前,32岁的吴根平怀揣着强村富民的梦想,回到了被称为昆山“北大荒”的市北村。凭着与村民同心同行同劳动的“一线工作法”,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制定“一产稳村,二产兴村,三产强村”发展思路,提出“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的发展战略。

在市北村村委会办公大楼一楼的东北角,有一间“党员十带头草帽间”,这是吴根平“一线工作法”的生动实践,也是市北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又一个接地气的探索。这里记录着市北村村干部的工作日常,也成为市北村“三衣三帽”精神的发源地。“三衣”指雨衣、工作服、劳动服,“三帽”指草帽、安全帽、志愿帽,体现了每名基层工作者的多重身份。其中,吴根平最看重的是草帽,这不但农民劳作遮阳挡风的必备用品,也是党群同心的生动注脚,更是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有力见证。

集体强起来、村民富起来的市北村,并没有“小富即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北村每位村党员干部都配备安全帽、志愿者帽、手套、雨衣、雨鞋、镰刀、电筒、铲刀、马扎等物品。村党员干部们可根据办公场所选择更换服装、取用物品,走出办公室,深入农村一线“望闻问切”,在和村民一起劳动中沟通交流,拉近与农民距离,将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感情在一线融洽。

为了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创新治理模式,市北村撤窗设柜,打造开放式的“市民驿站”,所有村干部和工作人员撤掉办公室,坐到柜台前,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工位就是大家的日常办公区。村干部和工作人员全员转型“全科社工”,村民只要找到一个人便可办理所有事,如果不能办的话会及时记录下来,帮其联系和落实。村民走进大厅,就可以找到脸庞晒得黝黑的村干部,也可以随时监督工作人员。

真金白银的福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而看不见的“隐形财富”在市北村同样可感可知。去年,市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式启用,站内免费理发室、手工公益坊、乡村律师和医生工作室等功能区域向村民全面开放,助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的实现。同时,乐仁、金色摇篮等四家社会组织先后入驻市北村,开展社区服务、亲子共成长、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项目,让村民小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许多村民眼里,如今的郭家湾魅力无限,到处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春天,农民公园百花盛开;夏天,果园里的桃子、葡萄挂满枝头;秋天,收割机驰骋在金色稻田里,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银装素裹的新农村景色惹人沉醉。曾经的“北大荒”,如今的“明星村”。乡村振兴,郭家湾交出了一份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引擎的漂亮答卷。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郭家湾将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合力,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通过微介入、重改善,提升村民注重的实用性,并梳理村庄闲置载体,植入业态,实现资源盘活;此外,深入挖掘昆北民歌、狮舞、苏南水乡农耕文化等传统文脉,通过转化文化元素的表达,真正应用到村庄建设中,让郭家湾的“特色”根植于乡土大地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