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登录 | |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级部门(单位)信息公开 > 苏州市教育局 > 业务工作 > 本单位各类业务文件

关于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苏教〔2017〕1号

访问量:字体:

 

苏教〔20171

 

各市、区教育局(教育和体育局),各直属(代管)学校: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为进一步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现就全面加强我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办“更好的苏州教育”为目标,以“全纳、公平、优质、适切”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奠基,为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奠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奠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坚持教育、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挥学生心理潜能,同时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面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尊重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适切的关爱。

(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五)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全方位、开放式、立体化关爱格局。

三、目标任务

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推动创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支持体系,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多实质性的突破,努力推动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课程、课时、阵地有保障,学校、区域协同推进,监督保障有力的工作格局,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各市、区教育部门学生心理健康年度报告制度,2017年底前学校100%创建达标心理辅导室,全市中小学教师100%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2018年底前 20%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逐年递增至2025100%的学校至少每校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

四、主要举措

(一)不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1.注重预防和发展,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各地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构建区域整体课程体系。使用省教育厅推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并根据苏州和学校实际进行有效发展和活化。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使用工作的通知》,确保每两周至少一课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或心理专题活动。加强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尤其高度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充分关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充分重视音、体、美等各门学科中丰富的心理教育元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各校要加强学生心理状况调研,积极关注热点和难点,2017年开始,每年明确一个重点开展系列活动,如课业负担、考试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涯规划、社会适应以及家庭教育等,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注重筛查和疏导,完善学校心理辅导阵地建设。各地要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教基一厅函[2015]36号)进行设备配置和工作开展,必须经过教育部门达标验收,每学年接受年检。每学年学校心理辅导室要协助班主任完成新生谈话和定期家访工作,筛查个案进行辅导,做好重点个案辅导记录。

3.注重维护和干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建设。构建区域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给予学生心理健康三重防护:初级防护网以一线教师为主,将心理辅导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力所能及对学生心理进行全方位的监护和疏导,减少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危害行为发生,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向中级防护网(学校心理辅导室)以及高级防护网(区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转介。同时建立各校“学生心理危机监护分级预警制度”,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制定专项方案,统筹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对危机个案进行等级评估,及时做出相应决策。

4.注重转介和援助,设立区域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服务机构。各市、区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区域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益服务机构,聘请优秀心理专家担任顾问,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优化市、区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志愿者队伍,为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公益热线、心理健康面询、问题个案转介等服务;协同学校建立个案转介和个案督导分享机制;定期开展各类心理讲座、团辅、沙龙、夏令营等示范活动。启动学校心理教育外援团建设。各市、区要积极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心理专业机构及团体的合作,发挥校外心理专业人士的作用,通过规范的准入制度,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外援团,对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学校进行点对点增援,一帮一服务。学校根据实际需求申请,外援团成员定期进校开展心理课、心理咨询、心理团辅等活动。外援团聘请使用按校外专家进校园有关规定执行。

5.注重监测和评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督导。由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年度监测,通过科学监测,掌握学生年度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发布年度白皮书,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引导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各地各校要科学分析、运用监测结果,强化工作针对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师资配备、组织构架、阵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督查。

(二)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探索创新工作办法和实施路径,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市、区、校三级管理,市教育局由德育处扎口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有专人分管。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各地各校要有效提高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将“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技巧”、“校园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等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保证每学期4课时的专题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争全市每年不少于1000名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培训,各地各校每年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的教师占比不得少于2%。到2025年,原则上苏州市中小学班主任上岗必须通过中小学心理教育系统培训。各地各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充分认识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生。从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出发,建好心理放松室、教工活动室等教师养心怡情的场所,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提升教师生命和生活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保障。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开展专题业务指导,每年组织开展心理辅导课、心理剧、心理论文等评优比赛。各市、区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需求为主线,定期开展研讨。区域内学校划分若干片区,成立心理辅导室负责老师“片区合作教研组”,定期开展个案督导和心理教育教研,建立片区合作创新、互援联动机制。各学校要成立心育教研组,兼职心理教师要参加双教研活动。各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组织优秀成果评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对每年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各市、区教育部门要开展分析研究,形成年度分析报告。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激励机制保障。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心理,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培养,将专职心理教师列入德育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评选系列。从2017年起,大市开评心理教育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评选工作,择优推荐参评省、部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三)持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

1.全员参与,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环境。坚持立德树人,不断丰富健康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设健康教风、学风、班风。提升全体教师全面的教育质量观,重视学科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融合,注重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建优良的班集体,指导学生妥善处理同伴关系,缓解学业负担、考试焦虑、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2.加强引导,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家庭环境。全力做好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优化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团辅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心理指导志愿服务,实施针对特殊家庭的专项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利用苏州父母APP、苏州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专项学习内容,丰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习资源。推动家长形成科学的家教观,引导家长对孩子合理预期,改进家庭教养方式,发挥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关注重大家庭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理影响。

3.全面助力,优化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不以升学率作为政绩,不以高考定终身,共同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坚持科学减负,努力消除“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校内不补课,校外培训热”现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合理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积极整合社区资源优势,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影响力,推进与媒体深度合作。利用传统媒体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版”、“名师咨询专栏”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园地。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以苏州教育微信公众号为统领、各类教育自媒体为呼应、各级各类学校自媒体为阵地,开展持续、立体、多元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通过不断推动社会文化氛围的优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苏州市教育局

2017120

                                                      

 

相关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分享
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