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 > 重点工作 > 市级政府部门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时间: 2023-10-12 10:27 来源: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访问量: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体系。全面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划定成果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已正式启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历时3年多的反复打磨已臻成熟,即将启动报批程序。完善规划工作机制,市规划领导小组和市规委会实现常态化运行,全市系统建立规划工作联系制度,着力打通“策划-规划-计划”工作路径,提升规划工作落地性、有效性。二是主动服务一体化发展。紧扣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深度参与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协同等重大规划,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交流互鉴。聚焦市内全域一体化,开展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等战略区域规划研究,前瞻布局产业创新集群空间载体;整体谋划环阳澄湖、环澄湖、虎丘片区规划,优化苏城“四角山水”格局;稳步推进昆太、相虞等板块协同发展规划,发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苏相合作区规划建设,全方位推动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三是强化重点领域规划支撑。继承和发扬苏州特色保护理念,出台实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开展古镇古村老街“两线”划定,公布首批23个古镇、73个古村、43个老街名录。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累计编制村庄规划366个,建立“规划师下乡”工作站16个。系统谋划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多轮研究推动10号线(苏虞张段)线位稳定并开工建设。深化TOD专项规划编制,以交通为脉络梳理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启动物流空间体系创新研究。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精准落实重大项目用地。用足用好部、省要素保障系列政策,425个年度省市重大项目用地总体实现“应保尽保”,有力推进了通苏嘉甬、南沿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征地报批程序,组织开展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实施情况评估,全年共获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2个,涉及征地总规模3.3万亩。二是加快完善土地市场体系。2022年共供应建设用地6.96万亩。审慎研判房地产市场形势,合理调整住宅用地报价规则,全年供应住宅用地1.07万亩。在全省率先制定土地二级市场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集体土地入市省级试点,张家港、常熟两地共成交75宗、面积1746亩,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的地区纳入国家试点。三是多措并举推进存量盘活。系统排摸全市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尽而低效土地,“一盘一策”稳妥处置“捆绑”供应问题地块。2022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土地6.65万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6万亩,均超额完成省目标任务。发布实施产业用地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促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苏州十条”,充分挖掘乡镇工业园区空间资源,确保优质产业项目到苏州不缺地。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充分利用“三调”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盘摸清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底数。强化新增耕地监测,创新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对纳入“管护池”的新增耕地项目实行“红、黄、绿”赋码考核,主要做法在全省范围推广。建立项目建设占用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科学选址论证机制,对确实避无可避、合情合理且补划可行的项目,经规范论证后予以及时充分保障。二是坚决抓实地矿管理。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印发实施“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省地质四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切实强化地质管理技术支撑。苏州市地质资料馆获评自然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表现突出单位。持续深化矿地融合试点,“透明苏州”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出台,矿山安全管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基础更加扎实。协同开展打击“洗洞”盗采金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维护矿山生态安全。三是一体保护自然资源。在全省首个出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部级试点工作成效日益突出,在全国全省作出重要示范。强化全市山体保护,开展山体保护线划定研究,探索制定“一山一策”行动方案并率先在吴中区、高新区试点。突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空间发展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大运河苏州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印发实施。

(四)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法治资规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好用好资源规划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蝉联全省系统法治建设先进集体。推进“检源行”合作,成为苏州市首批特邀检察官助理受聘单位。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2022年出庭应诉率保持在100%,收到行政诉讼案件112件,同比下降44.8%。多措并举推进“八五”普法工作。“苏易登”平台项目入选2022年度“关爱民生法治行”优秀项目、获“苏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一等奖。二是从严违法问题整改。新增违法用地得到有效遏制,卫片执法“日监测”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慧眼守土”实时监管系统试点有序开展,典型案件查处震慑效果进一步提升。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开展新一轮补充摸排并重点落实产业类问题整改,深化巩固违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成果,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存量违法得到有力整改,会同全市各板块大力推进“清零行动”违法项目组卷报批,取得明显进展。三是抓好疑难问题化解。2022年累计在各类平台信箱答复便民事项近4500次,及时办理率和满意率均保持市级机关前列。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超1万条,受理依申请公开226件,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实现“零纠错”。持续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印发实施《苏州市开展无证建筑补充办证工作方案》,有效化解安置房、商品房、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国资项目等无证项目360个,有力维护了公共利益和群众合法权益。

(五)深化管理服务改革创新

一是突出数字赋能。紧扣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制定出台全面推进数字资规建设的意见,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全方位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苏州市CIM基础平台上线运行,初步构建覆盖全域8657平方公里、分级分类的三维空间底板,“CIM+”示范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并逐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苏州•慧选址”入驻苏州法人服务总入口“苏商通”平台,为不同类型项目提供量身定制的选址查询服务,工作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二是优化审批管理。持续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落地见效,全年核发“一书三证”6200余件,通过“多测合一”方式开展测绘项目超400宗。起草修订《苏州市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规定》,简化低风险和小型低风险项目规划验线流程,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针对涉企一般违法和轻微违法行为制定“免罚轻罚”清单3.0版,通过包容审慎监管、宽严相济执法,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纠错机会。三是创优登记服务。2022年全市共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超100万笔,业务量稳居全省前列。房地一体农房不动产登记实现“应登尽登”。试点推进不动产登记服务“同市同标”,出台全国首个《“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强化助企纾困服务,首创数字人民币支付登记费模式,探索开展二手房“在押过户”、居住权登记、高标准厂房按幢(层)登记工作,苏州轨交1号线实现全国首例整条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确权发证。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是高质量做好规划。紧跟部、省工作步调,有序推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稳固城市发展的空间蓝图。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和省内全域一体化,发挥苏州特殊区位优势,深化研究东西南北向协同发展策略。聚焦市内全域一体化,开展相邻板块协同规划研究,着力破解“背靠背”发展问题。稳步实施太湖新城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太湖科学城、苏州北站等区域规划落地,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以苏州古城为重点,探索优化古城相关管控指标,推进古城重点片区规划设计,更深层次活化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古镇古村老街申报纳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等法定名录,推动“依法保护、应保尽保”。持续跟踪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市域及城市轨交线网,依托轨交站点打造好高品质城市空间。

二是高效率利用资源。围绕省市重大项目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用地,主动高效精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动向,推进落实2023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合理把握住宅用地供应节奏和时序,维护土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规范建立土地二级市场,稳步推进集体土地入市国家和省试点,加快构建城乡统一、一二级联动的现代土地市场体系。坚持“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年内盘活存量土地4.5万亩以上,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2.2万亩以上。持续开展“三优三保”升级版、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等创新实践,为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高标准保护生态。全面启动全市非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覆盖,进一步显化资源价值。强化全市山体保护,“一山一策”科学编制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牢牢锁定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探索发放“耕地身份证”,实现耕地的精准化定位和保护。统筹推进耕保督察整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3个国家试点和5个省级示范项目,尽快建立符合苏州实际的工作机制。推动完成委托代理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力争形成若干具有苏州特色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

四是高水平推进改革。紧扣“数字政府”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市级CIM平台建设,加快县级子节点部署,构建形成市域一体、互联互通的“1+10”CIM平台体系,更好支撑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加快《苏州市地图集》编制,力争2023年上半年出版发行,全方位、全景式展示苏州城市建设的新成就、新风采。优化全市不动产登记服务标准,逐步实现不动产登记“线上为常态、线下为例外”,全面推行苏州全域范围内不动产登记服务“同市同标”。用情用力推进不动产登记领域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强化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建设,全方位树立部门良好工作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